普羅旺斯經典印象~南法之旅(下) C’est impressionnant, la Provence!!!


(附上我們這次旅行造訪的景點地圖)



另人期待的薰衣草之旅要來囉!!! Les champs de lavande, on y va!




Day 3   Le plateau de Valensole 瓦朗索爾高地





嘿嘿不好意思,來南法就是要跟薰衣草田拍很多很多照,所以精挑細選了幾張寫真,特別依照 pose弄了幾張組圖,放個過癮XD 從國中就一直說要組團出道,感覺這幾張都可以當專輯寫真了呢哈哈哈哈


經過第二天的尼斯之旅,心情整個放鬆許多,阿琇也特別上網了解法國的交通規則以及圓環打方向燈方式,因此,第三天我們都變得很有信心,沒有第一天上路的忐忑與恐懼,就這樣,我們和美麗的上城卡涅道別,前往尋找薰衣草田囉! 網路上有很多旅客提供的薰衣草經典路線,我挑了Valensole瓦朗索爾,因為剛好這個時節那裡的花大批盛開。依稀記得高速公路開了一陣子後,下交流道就進入山區。又過了一下子,我們看到前方有幾輛車停在路邊,再望向左邊,我們雀躍地驚呼 “哇!!! 終於看到薰衣草了!!!” 當然,我們也跟著將車停在路邊,準備大拍特拍。




第一次看到時狂喜,下車拍了好多好多張,快門按個不停,拍到想上廁所,就跑到旁邊的露營區域借廁所,出來後看看照片覺得穿著外套不太好看,因此阿琇又開到另外一頭停下來,再度瘋狂地拍照。不過畢竟薰衣草是花,吸引了好多蜜蜂,得一面擺出美美的姿勢,一面掩飾心中拍被叮的恐懼。我其實有帶腳架,但是之前借學姊時,一個鎖的零件沒有還回來,只能飲憾,拍不成美麗的合照 QAQ 不過我們很好笑,前兩次拍很多張,後來再遇到薰衣草時,不是因為有點陡難下去、就是覺得太小片不夠看,要不就是太陽太大,只待在車上欣賞欣賞。我看了許多部落客的照片,拍出的薰衣草田更大更壯觀,可能是開車的區域不同,覺得有點可惜,下次一定要做足功課再去狂拍,畢竟我是南法女孩 (甩頭)~


Valensole 瓦倫索爾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瓦倫索爾小鎮,看看我們手上拿著的是自製鮪魚玉米三明治,為當天的午餐。自從阿琇在巴黎做過一次後,我就很常去超市買玉米及鮪魚罐頭,把它們夾在長棍麵包裏頭,帶去學校當午餐。我們都覺得這比夾起士、火腿好吃很多,畢竟在台灣鮪魚玉米吃的比較合口味。自己帶三明治可以省去找餐廳的時間與吃套餐的錢,也可以簡單填滿夏天食慾不佳的胃口。

瓦倫索爾也是個很小的鎮,2014年居民約有3206人。小鎮感覺是給來看薰衣草的遊客吃飯休息的中繼站,有不少餐廳與賣薰衣草相關紀念品的小店,依稀記得見到不少跟團來的中國遊客。它這一區的產業以農業為主,也就是種植薰衣草、產橄欖油,好像也有木頭工業。六月底的南法艷陽高照,曬得人懶洋洋的,遠離餐廳,漫步在小巷中,卻也見不到幾個當地人,想必都午休去了,連小貓也趴在地上無視我們的存在。這個鎮的顏色和Grasse不同,不是鮮豔的橘紅色,是粉嫩的橘粉紅,屋子小小間的,卻都裝飾地可愛精緻,尤其綻放鮮豔的花朵是最天然的裝飾品,讓我邊走邊拍、大為讚嘆。拍的影片中問阿琇這裡是哪裡,她回答是”希臘”,的確,這裡的緩慢步調與風格,讓我們覺得有粉色系的希臘之感 (雖然當時我們還沒去希臘)。也許只是個小驛站,但是個能一窺南法山區人的好去處!

Musée de La Lavande 薰衣草博物館



在瓦倫索爾的旅客中心,小姐告訴我們旁邊有一個可以參觀的薰衣草博物館,我們把地址輸進去後,導航把我們帶到一個只有一間露天屋子的路邊,我們心想不可能,就往駛離的方向開,但查一查好像又不對,又再往回開,但仍是同一個奇怪的地點,我們就來來回回了好幾次,最後覺得那裏應該只是一個小小工作坊,有人在介紹薰衣草,但不是博物館的地方。因此,我們決定去另一間真正的薰衣草博物館,不過那裏已經遠離瓦倫索爾、是要去亞維儂的方向。


老實說,這個博物館重點是在販售它們的薰衣草產品… 但還必須付門票: 全票6.8歐,學生票5.8歐。博物館很小,主要在介紹他們如何將薰衣草收割、蒸餾、變成精油、製成產品的過程,當時時間太晚,沒有跟上導覽,我們就聽導覽器上的講解,不過我個人覺得挺無聊的,聽一下子後就隨便看看,往商店區走去。


導覽區不有趣,但商店區完全是玲瑯滿目,它們有自己的品牌Le Château du Bois®,從精油、臉部、肌膚、手腳的產品都有,銷售員也非常多,一聽到我們從台灣來,馬上就有一個台灣人來服務我們,大概是中國遊客很多,越來越多法國的商店都雇有說中文的店員,不光巴黎,連南法都淪陷了XD 她給我們試用很多,極力推銷,但畢竟是學生,不太可能掃購,真不好意思。最後我只買了 Gel tonique rafraîchissant et défatigant 所謂的懶人膏,很像一條筋的味道,一抹在肌膚上,馬上放鬆、消除疲勞,效果很不錯。商店外面也種了一小片薰衣草,大概是供遊客拍照的吧! (建議如果只是想買薰衣草產品,可以直接去它們的店家,不用多花門票費看有點乏味的講解)




薰衣草田這麼多,當然種類也不只一種啦,一路上看到的薰衣草顏色有深有淺、高度有高有低,後來我們在薰衣草博物館找到了答案:

1. La lavande fine 真薰衣草/高地薰衣草:
    生長在高度超過800公尺、氣候乾燥的山區。像有名的Sault、Albion高原有70%種植真薰衣草。真薰衣草很小,以藥用價值聞名,是香水大廠特別喜歡的原料,也被稱為普羅旺斯的藍色黃金 “l’or bleu de la région”,由於香氣特別精緻,因而被稱為”真薰衣草”。提升一公升真薰衣草精油需要130kg的花朵。

2. La lavande aspic 寬葉薰衣草
    生長在海拔0-600公尺的石灰質荒地,植株大,因香味過濃且含樟腦味而較少在法國使用。

3. Le lavandin 醒目薰衣草/雜薰衣草
     真薰衣草與寬葉薰衣草的混合種,需要靠人工繁殖,1950年代開始大量種植,與真薰衣草常被混淆。它的香氣比真薰衣草濃郁,但並不精緻,也沒有藥用價值,只被用作清潔劑的芳香劑、紀念品常看到的薰衣草香包。

Gordes 戈代爾



參觀完薰衣草博物館,大約傍晚六點了,但夏天的歐洲很晚才下山,看了看google map,發現我一直想去的Gordes就在附近,便不管和air B&B房東的約定時間,決定快速瞥一眼傳說中的石頭城。快到時,看到好多車也是停在路邊,原來有一個觀景台供人拍照,我們也不落人後,還幸運地遇到很會拍照的外國遊客幫我們留下上面兩張特別的照片 (下面那張的效果比我預期的好很多)。不過很可惜,因為時間很晚,沒有機會進入Gordes小鎮裡頭,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造訪。



Abbaye Notre-Dame de Sénanque塞南克修道院




要駛離Gordes時,看到旁邊有個路牌標示XX修道院,又看到不少車子往那裏開過去,我就想起來之前做功課時,有人寫過某個修道院也有漂亮的薰衣草,查了一下,果然就是它。於是,我們又繼續朝非air B&B的地方駛去,不過山城的路彎彎曲曲,Google導航有時又不太靈通,讓我們一度以為是否開錯地方,幸好,一陣子後就抵達這個修道院。


這個修道院是熙篤會的,於1148年成立,過去的修士曾以種植薰衣草、養蜂維生,因此才有那麼一大片薰衣草。不知道是我們到的時候,修道院已經休息,還是本來就不開放參觀,遊客們僅能在外面拍拍照。不過要拍到好看的薰衣草加修道院可是經過一番波折啊! 首先,必須爬上很高的石牆,我穿著裙子很不方便,就決定把包包先放上去,沒想到我放上去的地方有巧克力漬,導致我的包包和手都沾滿巧克力,黏黏的很噁心。好不容易上來後,突然一陣強風,把我的帽子吹到修道院裡頭的原野中,我心一沉,因為看樣子似乎沒有路可以進去拿,正在想是不是要跳下去拿再爬上來,來了一對天使,他們是一對西班牙夫妻/情侶,本來在拍照,看到我們在哀嚎就問我們怎麼了,發現是帽子掉下去後,男人就用”自拍神器”把它撈了上來,瞬間突然覺得自拍神器真是個超棒的發明,從來沒想過它也有這樣的功能,當然也要感謝這對熱心的couple! 我的麻煩算是到此結束,接下來換阿琇的… 要下去時,她沒有算準,跳了下去卻沒踩穩,整個人跌倒在地,她靠手支撐,因此手有些破皮,後來大概是發炎,很久很久以後都還沒好… 看我們為了這個修道院的照片付出多少代價啊XDD 但是景色很美,值得啦!




Day 4 Saint-Rémy-de-Provence 聖雷米




這一天的行程有個主題人物,那就是”梵谷Van Gogh”。早上,我們來到梵谷割耳後,從亞爾送來進行療養的聖雷米。剛到這個地方,我們似乎就和這裡的停車場有仇,自動繳費機差不多有三台,有一台人特別多,就有人叫我們去用較少人的那一台,當我們把兩~三小時的停車費投進去,機器就故障了… 不管怎麼輸入,錢始終被吃掉,救也救不回,當我們向管理停車場的人求助時,他們也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只好認命,換一台機器再投一次錢。不過還好,我們受傷的心靈很快就被當地第一名的甜點 la tropézienne (見上圖)給療癒了。La tropézienne (聖特羅佩)是種軟麵包,中間夾卡士達(de crème pâtissière)混合法式奶油霜(crème au beurre),很像台灣麵包店會賣的,對思念台灣麵包的我來的正是時候。1950年,來自波蘭的Alexandre Micka在南法的Saint-Tropez 開一間甜點店,裡頭賣著他奶奶傳承下來的軟麵包夾心塔。1955年,導演 Roger Vadim與劇組來到Saint-Tropez拍 Et Dieu… créa la femme,劇組的的伙食由Alexandre Micka負責, 藉此機會,他讓大家嚐嚐這種點心,竟獲好評不斷。女演員Brigitte Bardot建議他將點心取名為”tarte de Saint-Tropez”,但Alexandre決定採用 “la tarte tropézienne”之名並申請專利。聽說現在在Saint-Tropez和蔚藍海岸邊,他開的La Tarte Tropézienne仍存在,下次有機會來南法,可別錯過這個小點心!


吃完點心,我們到旅客中心拿地圖,得到一張像是集點闖關的紙,上面標著一條梵谷之路,原來這個小鎮將梵谷的畫複製,從小鎮中心一路擺到療養院,讓我們走路的途中不無聊。可以看到下圖最右下的金屬突起物,它是個提示,我們就跟著它一路走,我就一路像集點一樣,把遇到的梵谷畫作拍了起來。這個小鎮的市中心也相當可愛,悠悠閒閒的。其實療養院真的有些偏遠,我們在烈陽、強風中走了約20分鐘才到,還好每隔幾步就有一幅畫作,路途感覺起來沒那麼遠。




Monastery Saint-Paul de Mausole 莫索爾聖保羅修道院(療養院)



梵谷在1889年5月8日抵達,共在這個療養院待了53周,短短一年多卻是梵谷創作的重要時期。聖雷米的陽光燦爛、景緻迷人,給了梵谷許多靈感,再加上療養院的修士與護士細心照顧,讓他心靈獲得適度的放鬆,於是,他總共畫了143幅油畫,和超過100幅的其他畫作,創作數量非常驚人,不愧有人說梵谷是燃燒自己的生命在繪畫。許多梵谷知名畫作都創作於此處,例如: “The Irises鳶尾花”, “Starry Night羅納河上的星夜”, “Olive Orchard橄欖樹”,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麥田裡的絲柏樹”, “The First Steps第一步”, “Wheat field with a reaper麥田裡的收割者”,”La sieste午睡”, “The Roadmenders修路工”, “Vase with Iris瓶子裡的鳶尾花”, “Vincent’s Room in Arles在亞爾的臥室”

聖雷米療養院兼修道院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至今仍有病人進駐接受治療,不過由於世人想要一窺梵谷的足跡,療養院也開放一部分區域供遊客購票參觀。其實一進來裡頭,幽靜的氣氛真能讓人瞬間心情平緩許多,通往療養院的小徑,有兩旁茂盛的樹蔭以及牆上梵谷的複製畫相伴。療養院有著看似樸實的羅馬式外觀,內部卻藏著夢幻的迴廊以及迴廊包圍著的小花園。許多歐洲國家的修道院有迴廊的設計,每每都讓鍾情中世紀浪漫情節的我駐足許久。走出迴廊外,就來到修道院另一個亮點,也就是薰衣草田。雖然梵谷的名畫中不包括薰衣草系列,但相信薰衣草田的景緻搭配南法煦煦的陽光,也是撫慰心靈的方法之一吧! 而後,我們還參觀梵谷住過的房間,走廊上也掛滿了他的名畫,雖然我不是梵谷的大粉絲,但踏在一代名畫家曾走過的路上、居住過的地方,心裡還是充滿悸動。



(上圖的上面中間是格拉農遺址Glanum,當時以為只是兩座不知名的遺址,沒想到後來查一查,才發現這個是羅馬時期留下的遺址,右邊是Mausoleum of the Julii (西元前40年)-Julii貴族的墓塚,左邊是The triumphal arch of Glanum (10-25 BC)-凱薩時期蓋的凱旋門。聽說再往裡邊走可以購票進行遺址參觀,但我們跟它無緣,匆匆一瞥便與聖雷米道再見了。)




Arles亞爾



下午的陽光太過溫煦,曬的我們也懶洋洋的,對於亞爾,我們沒有太大期盼,只是衝著梵谷”夜晚露天咖啡座Le Café de Nuit, Place du Forum”而來。梵谷在1888年二月來亞爾旅居一陣子,也是在這裡割下他的左耳,看樣子南法風景再美,還是無法跟本地解決心靈已經受創的患者吧! 大概是因為白天的關係,我們覺得真實的那間咖啡店不如梵谷繪筆下的美(請看下圖左下),但是南法夏天要十點太陽才會下山,為了看夜晚的這間咖啡店而逗留在亞爾,實在不是太吸引人。(但店家挺慷慨,我們不用消費就可以拍照XD)


其實亞爾最重要的著名景點是”亞爾競技場Arènes d’Arles”,於西元90年所建造,可以容納兩萬名觀眾,如今每年在亞爾鬥牛節(La Feria d’Arles)時吸引大量觀光客來此觀看鬥牛,夏季時也會有劇場、音樂會。不過,我們之前在羅馬已經花了大筆門票費見識過最壯觀的競技場,對於亞爾的小版競技場就興致缺缺啦。在亞爾,我們唯一付費參觀的是”梵谷基金會博物館Fou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雖然裡頭收藏的都是複製畫,但也算是讓我們複習一下梵谷許多知名的畫作。


另一個我比較意外的是梵谷”隆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竟然也是在亞爾畫的。參觀完博物館,我們隨意沿著小路走到河旁邊,景致讓我們想起梵谷的這幅畫,卻不知道原來這條河就是隆河,也正是梵谷作畫的靈感發源地。隆河也流經里昂,在外地看到同一條河流,感覺分外親切。



Day 5. Pont du Gard 加爾橋

最後一天,道別了超級舒適的亞維儂Air B&B,我們就前往另一個重頭戲: Pont du Gard 加爾橋。雖然沒有把亞維儂民宿拍起來,但它完全就是我想像中的南法住宅,一棟兩層樓高的田園風格小屋,前有小小庭院,種些花草,印象中大門左邊擺了一套白色的桌椅/白色鞦韆,可以悠閒地看書、打發時間。裡頭木製的牆壁將屋內質感瞬間提升,牆上掛著旅遊各地的照片,一架鋼琴、餐桌、沙發都擺放地恰到好處。我們住的房間在二樓,雖小但五臟俱全,甚至備有茶點咖啡、微波爐、餐具盤子,讓我們在裡面也可以簡單備食 (雖然我第一天很糗,一到他們家問說能不能使用廚房,馬上被質問要做什麼,嚇得我說不用了,趕緊回去看air B&B規則,原來他們不開放廚房… 隔天立馬跟他們道歉說明沒看仔細,幸好他們也沒放在心上,不過我可是緊張了一個晚上 > <) 和他們兒子共用的浴室也超大,裝飾地很可愛,很舒服。屋主說他們大多租給外國人,尤其他們對亞洲特別有興趣,但原則是絕對不租給法國人,因為他們不喜歡法國人討人厭的個性 (雖然我問說它們不也是法國人嗎… XD) 總之,這間民宿超級物超所值,非常喜歡!


加爾橋是古羅馬在西元一世紀時建造的水道橋(Roman Aqueduct),總共有三層,高49公尺,是古羅馬時期最高的水道橋。由於它的歷史重要性,於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和西班牙的塞哥維亞輸水道(Acueducto de Segovia)並列為保存最好的古羅馬水道橋。加爾水道橋其實屬於長達51公里的尼姆水道(Nîmes aqueduct)之一部分,這條水道將於澤斯(Uzès)的泉水引至尼姆Nîmes,尼姆在西元前28年被古羅馬佔領,一直到西元四世紀都是羅馬重要的殖民地。


加爾水道橋地處偏僻,我們從民宿開了一陣子才到,不過停車場到水道橋之間還有一大段距離,在艷陽下走路得時時補充水分,以免中暑。加爾橋很巨大雄偉,能在兩千年前就建造出如今還屹立不搖的橋樑,實在佩服。當天遊客不少,有許多跟團遊玩的外國人,還有小孩子的校外教學。地圖上畫著一處可以瞭望加爾橋的地方,而我這個攝影師說甚麼都要拍到各個角度的水道橋,於是我們就踏上了”歧途”… 我們到橋的另一端後繼續往後走,一開始還蠻多人的,因此我們也不覺得奇怪,突然一陣子後其他人都不見了,只剩我和阿琇在一堆看起來都一樣的樹林中往前走,越走越覺得奇怪、越來越可怕… 後來追上前面一對夫婦(下圖右下),怕迷路就一直跟著他們走。走了15、20分鐘,幾乎已經到另外一頭的停車場,我們還是沒有看到什麼瞭望台,才決定掉頭回去。幸好大白天的,我們循著方向,順利回到遊客聚集的地方,才曉得瞭望台的方向應該是平地方向,而不是往樹林中走… 我這個導航機偶爾也是會失靈的啊XD 雖然沒走到瞭望台,我已經對拍到的照片挺滿意了!



Avignon 亞維儂




最後一站回到亞維儂,因為這是我們和車主約定的交車處,把它排在最後一站就有較充裕的時間,沒有壓力。不過亞維儂大概是我們這五天下來最無聊的地方吧… 在加爾橋狂走後,飢腸轆轆的我們到了亞維儂便在小餐館吃了一頓,爽口的咖哩雞肉麵和貌似梅果慕斯,是對亞維儂最好的印象吧XD


亞維儂很難得地保有過去的城牆,觀光景點也都在城牆之內,我們漫步看看著名的教皇宮(Palais des Papes)、聖貝內澤斷橋 (Pont Saint-Bénezet)、亞維儂聖母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s Doms d’Avignon)、時鐘廣場(Place de l’Horloge)、市政廳(Hôtel de ville)以及歌劇院。很有名的法文童謠”Sur Le Pont d’Avignon”指的就是聖貝內澤斷橋 (Pont Saint-Bénezet)喔! 可能到了旅程尾聲,我們都對參觀內部興趣缺缺,便只照照外觀,就跑去買明信片,後來別人都說亞維儂應該要在七月前往,因為亞維儂的藝術節 (Festival d’Avignon)才是重頭戲阿… 



南法五天行程看似很短,但我們都一致覺得算是很理想的旅行長度,每一天都很充實、都有新的體驗與發現,不會短到都在走馬看花,也不至於長到讓我們出現審美疲勞、筋疲力竭。這個旅行雖然波折不斷,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加印象深刻、更加可貴,現在談起這段旅程,仍覺得當時我們擁有的大膽很不可思議。感謝阿琇當司機,讓我們終於有一次可以不用一直趕巴士、趕火車,讓我們不用煩惱行李要放哪裡,讓我們在汗水淋漓的逛完一個地方能回到車上爽吹冷氣,讓我們有機會走訪南法秘境。五天走訪不完南法數不清的美麗小鎮,剩下的,就待我下一次的到來吧! A la prochain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