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SG】NUS MBA 第一學期的課業生活~What I learned during the first semester at NUS MBA?







脫離大學生活4年,今年8月初再度重返校園,MBA課程的扎實、緊湊及同儕壓力從第一天起就日夜推趕著我,轉眼間完成最後一個團體報告,忙碌的三個多月正式告一段落。趁著第二學期開學前,反思一下過去這一學期的收穫與心得。


關於課程 About academic courses

第一學期共修了五門必修課,20學分,其中四門課安排在周一與周二中午12點到傍晚6點,很考驗大家的專注力與體力。


1. Managerial Operations and Analytics

這堂課是五門課中我最喜歡的一堂,教授Joel在Stanford University取得學碩博士學位,畢業後任教於哈佛商學院三年,後來才到NUS教書。

教授沿用在哈佛的「商業個案分析case studies」方式進行教學,沒有期中期末考,但高度講求參與度(participation佔50%)。我們平均一周讀2個商業個案,並根據老師出的題目試著找出線索及答案。課堂上,老師強調他只是一個Facilitator,他負責拋出問題、點人發言,由同學們集思廣益、互相挑戰彼此的論點,他時而對我們的發言拋出質疑,但目的是希望我們再深入闡述,基本上沒有所謂正確的或錯誤的答案。


⭐Key takeaways

訓練自己的膽量

在MBA一開始和一個台灣學長聊天,他鼓勵我把握機會多發言,設立目標,讓自己成為大家眼中「會主動舉手發言的台灣女孩」。教授在第一堂課也跟大家聲明,教室是一個安全場域,就算說錯也不會怎麼樣,頂多大家笑一兩下,他甚至請他6歲的兒子教大家如何面對困難的事情 – ‘Just take a deep breath and do it!’ 

前一兩堂課我很害羞,即便我知道答案,還是不敢舉起手,既擔心講的不夠流利,也怕自己答錯。但觀察舉手發言的人後,發現就算有時候沒答到核心,或是講的不順,同學們和老師還是很有耐心地聆聽回應。因此,第三堂起,我開始舉手發言,一開始當然卡卡的,有時候一緊張,腦袋想的和說出來的內容有些差距,但想想每次發言都是練習自己的public speaking,一次次越來越好。總結除了一兩次一堂課僅回答一次,其他堂我幾乎都達成自己的目標、發言兩次。


 增加不同產業及領域的營運知識:

我們一共讀了18個商業個案,包含製造業、服務業、創新產業及策略面的營運案例,基本上案例中公司都面臨一些營運上的困難或策略定位,像是生產玻璃的良率不佳、如何轉虧為盈、如何讓供應鏈順暢、是否進軍新市場等等,我們的任務是找出各種瓶頸(bottle neck),並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透過這些個案,我的詞庫中新增許多商業、營運相關的字彙,例如「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過程流程圖(Process flow diagram)」、   「產出量(Throughput rate)」等,也對許多公司的商業模式和運作有進一步認識,最近發現這些知識對於case interview practice中的發想階段頗有幫助。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探討新幹線清潔公司 TESSEI,有搭過新幹線的人可能會發現東京車站的新幹線,每次只停靠12分鐘,乘客上下車約5分鐘,而 TESSEI人員就要在剩下的7分鐘內,把所有的車廂打掃乾淨。這篇個案探討TESSEI如何將一份印象普遍較差、被視為打工性質的清潔工作,轉變為專業、效率、員工也有自信的「服務」。TESSEI主管的解法讓整個公司煥然一新,更被譽為「東京七分鐘的奇蹟」。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尋 “CNN Tokyo’s seven minute miracle”。




每堂課都要擺上自己的名牌,方便老師認人


最喜歡的老師一定要來張合照~


2. Financial Accounting

根據許多商管會計背景同學的回饋,這門課基本上就是大學的會計課程,教的很基本,有些同學甚至反饋有點淺。不過對於沒學過會計的我,都是新的學習,從基礎開始也挺好的。

這堂課有兩個報告,第一個小報告是從第三周開始,每組都要針對幾個問題進行簡報,題目基本上就是前幾堂課教過的東西,也就是說越後面的組別需要涵蓋的範圍越廣。期末報告則是請每組分析一間公司的財報,並找出一間競爭對手的財報進行比較,形式是15分鐘影片,錄了才知道自己講話語速很慢,需要加速器才能調快1.3倍😅。


⭐Key takeaways

-懂得讀財報(financial statements)和分析數據:

這門課上學了會計最重要的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 : “資產 (Asset)=負債(Liabilities)+所有者權益(Equity)”,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及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上的會計科目(Account)、製作邏輯,以及紀錄會計科目時採用的現金基礎cash basis accounting)或權責發生基礎(Accrual basis) 等等。

此外,我們也學習各種ratios,來評估一間公司的變現能力及效率(liquidity and efficiency)、獲益力(profitability)、solvency(償債能力)、market prospects(市場前景),例如current ratios, quick ratios, profit margin, asset turnover, Price–earnings ratio, etc. 

前述說的期末報告基本上即是運用這學期會計課所學來分析兩間公司的財報(小米和三星),以前偶爾會聽到財報卻不了解,現在我也有能力讀懂及分析各家公司財報了~照prof Winston所言,投資任何公司前最好都要去研究一下它的財報,各種端倪都有跡可循。



3. Managerial Economics

經濟學教授是位韓國大叔,很會從生活上找出實例作為motivation story,再帶到理論及應用。他對於賽局理論(game theory)有無比的熱情,期中考後的四五堂課都在探討各式各樣的賽局。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在美國費城攻讀博士時,曾在校園遇過John Nash(提出納許均衡的數學家),卻因為太過害羞、招呼打得太小聲而錯過和天才來場對談。不過我們一致覺得老師刻意把自己塑造的很聰明,有些沒那麼難的內容,卻被他講的很複雜很深奧😅 他常常很陶醉在經濟學理論中,口頭禪就是 Economics is beautiful, isn’t it?


⭐Key takeaways

-透過行為經濟學更加了解消費者的思維及商人的操作:

行為經濟學課上介紹了相當多理論,例如Reference Point Dependence(參考點倚賴):我們會覺得一樣產品貴或便宜是因為比較出來的,隨著Reference Point改變而異;Loss Aversion(損失規避):多數人對於損失都是厭惡的,損失帶來的痛苦遠大於同等利益帶來的快樂,因此要勸民眾使用現金支付,告知他們用信用卡要多繳3%的手續費,比告訴他們用現金可以得到少損失3%的手續費來的有效。

在應用上就有相當多實例,例如一項新的醫學技術,倘若告知醫生們三個月後的成功率是90%,或三個月後的失敗率是10%,聽到前者的醫生採用此項技術的比率會遠大於後者,不同說法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此即為Framing Effect。或者是,你是否曾珍愛一樣東西,當別人用原價向你購買,你卻不願意,而需要對方出更高價才願意割愛? 這就是因為你是這樣物品的擁有者,你厭惡損失,因此它的價值已經遠高於你原來購買的價格,這就是所謂的Endowment Effect。


-定價策略&如何避免陷入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大家可能覺得殺價才能吸引顧客,但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一旦一家業者殺價,吸引民眾蜂擁而至後,其他家業者也將紛紛砍價,最後全軍覆沒、大家利潤都被砍光。而其實對大家都有利的反而是維持高價,大家皆有利可圖,但因為這往往非大家的選項,因此是種囚徒困境。

在法規限制下,聯合定價是違法的,那如何讓業者溝通價格、避免落入囚徒困境呢? 可以透過顧客這個媒介,進行「承諾」或「威脅」。例如有些商家會向客人承諾 “我不會再降價了,如果我真的降價給某個客人,我一定也會給你這個價格”,這同時也是和競爭對手承諾不會殺價競爭。另一種則是向客人聲明”如果你在別處找到比我更低的價格,我會退你差價,甚至再給你優惠”,另一方面這則是向對手威脅 “你若降價,我也會照做喔!” 除了承諾與威脅,也可以讓對手彼此入股,當自己持有對方的股份,就不會輕易做出殺害利潤的行為。



4. Financial Management

這堂金融管理課基本上是為金融知識打基礎,課堂內容1/4質化、3/4量化,包含相當多計算,一共有6個小組作業和3次小考。老師很資深,講話出奇的平淡,第一周上網課,超級容易分心出神,一開始相當不適應,後來慢慢抓到她說話的節奏,才能保持專心。老師說新加坡為了促進生育率、增加公民,生小孩可以節稅,因此她生了4個小孩,完全不用繳稅😂


⭐Key takeaways

-獲得金融的基礎知識及計算:

「今天的一塊錢比未來的一塊錢來的有價值」,這句話說明了金錢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of Money),也是大多金融的基礎。因此我們學習複利及折現、算年金及各種現金流的現值及未來價值,掌握這些後,接下來計算各種資產的價值也就容易許多。

我們也學習風險與報酬(Risk and Return),計算單一股票及資產組合的標準差(整體風險)並用beta係數(beta係數)來評估市場(不可分散)風險。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幫助一間公司決定是否要投資一個專案,可透過好幾種方式,包括payback period: 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回本、NPV(Net Present Value): 淨現值若大於零即表示投資帶來的現金流大於初期投資的成本、Profitability Index (PI): 用現金流總和的現值除以初期投資的成本,若大於1即表示淨現值大於零。透過這些方法經理人可以初步決定是否投資特定項目。


現在說的看似輕鬆,但這堂課是我開學初最頭痛的一門,每週還沒搞懂上一週的內容,就又新增更多新的內容,沒有學過任何金融課程的我常常上完2.5小時,頭都特別痛,當天晚上常無法再執行有生產力的任務。幸虧Jimmy家教很罩,陪我複習投影片,向我解釋不懂的部分並帶著我做題目,讓我把前幾週的基礎奠定,後面就倒吃甘蔗了,甚至可以自己製作Excel的bar,方便計算債券殖利率(Bond yield)。許多學長姐說,即便未來沒做金融業,學完這門課仍能對我們未來的財富規劃頗有助益。



5. MBA Survival Kit

這門課讓我重回了早八生活,我們這群住在Utown的學生往往8:10睡眼惺忪地前往巴士站搭車,趕8:30上課。這門課分為四部分,由三位老師合教,課堂中有許多分組活動,期末有一個報告,成績為Pass or Fail。


⭐Key takeaways

-透過culture map了解不同國家人民的風格:



新加坡雖小,人口組成卻相當多元,坡島也是跨國企業插旗之處,因此免不了跨國合作。與不同國家的人工作有各種眉眉角角要注意,透過上面的文化地圖(culture map),我們探討各國在溝通、評估、說服、領導、決策、信任、反對及時程安排等八種項目的光譜分佈。

例如在溝通上,日本人是屬於極度high context的,很多時候訊息無法從字裡行間讀出來(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反而需要read the air,以及思考言談背後的引伸意義。西方國家像德國則是low context,言談上直來直往,說1就是1,不太需要揣測是否有別的意涵。東亞國家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總避免直接給予負面的批評,即便有意見不合也盼能避開衝突,人與人的關係很講求「關係」,有關係好辦事;西方國家則明確的以工作達成為目標,該有的態度和專業都須展現,表現不理想便直接公開討論。

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對於跨國合作的風格有相當大的影響,MBA課程小組報告及專案頗多,同組同學多來自不同國家,在MSK第一堂就讓我們意識到文化差異性也是頗為實用。


-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工具及概念

部分MBA學生畢業後的轉行首選是顧問業(Consulting industry),協助顧客分析它所面臨的問題/機會,並提出解決方法或建議。例如這堂課的期末報告是要模擬向一間傳統計程車公司的CEO報告,他們是否該擴展它的服務至隨叫隨到的on-demand driving,甚至觸角延伸至電商、住宿、美食外送等的整合性服務平台,像是新加坡的Grab superapp。

不同顧問公司各自有一套方法,授課老師之一來自ATKearney顧問公司,他教導我們以 “STOKE”框架思考問題、建立報告的脈絡:Situation/Starting point -> Trigger point -> Overriding question -> Key message -> Explanation of key arguments。以期末報告為例,S: 這間公司是新加坡當地最大的計程車公司、擁有最多的車輛和司機;T: 但這間公司近兩年皆處於虧損狀態;O: 如何轉虧為盈;K: 多角化經營(擴展服務項目);E: 原因可以是市場趨勢、善用既有的名譽及顧客基礎、開發成本低因此很快能回本並獲利等等。這個框架讓我們達成假設性思考(hypothesis thinking),進一步再透過研究和計算來驗證假設是否成立。


一個Key message下可以有相當多的key arguments來支持這個論述,在腦力激盪時我們常有各式各樣的點子,可以善用MECE analysis來整理思緒。MECE = Mutually Exclusive /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對一件事的各種想法間是排他的、不會重疊,但綜觀而言,提出的想法又以概括所有層面,簡而言之就是要想的深、想的廣。

前述是個思考問題的基本框架,框架底下則由各種分析工具產出的結果所支撐,像是拆解問題的Collective Brainstorming, Mind Mapping等,了解公司優劣勢的Gap analysis,如常用的SWOT analysis,來分析公司內部的優勢 (strength)、劣勢 (weakness) 和外部的機會 (opportunity) 和威脅 (threat),並透過兩兩組合,組成四種策略 (extended swot matrix),例如S+O = Aggressive Strategy (侵略型), W+O = Cautious Strategy(謹慎型), S+T = Competitive Strategy(競爭型), W+T = Defensive Strategy(保衛型)。還有透過波特的五力(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來了解市場的動態,包含供給者(supplier)、買家(buyer)、競爭對手(competitor)、替代品(substitution)及新的市場進入者(new entrant)。


經過這門課的洗禮,雖然不敢說對於所有分析工具及方法都很了解、上手,但至少初步建立了思考問題的框架和步驟,懂得問什麼樣的問題、運用什麼樣的分析工具和整理思緒的方法,相信對於下個學期的consulting project也將頗有助益。






小組報告後被兩位老師質詢的時刻


背景上是自己製作superapp的圖樣,UX/UI真的不簡單😆


報告當天大家盛裝打扮,卻遇上坡島傾盆大雨的時刻,來新加坡三個月第一次遇到像颱風的暴雨,偏偏就在報告日,真是幸運XD


合作愉快的MSK team,組員包含中國人、印度人、泰國人、日本人,基本上是個多元的亞洲組合~










新加坡同學請大家吃可頌~人超好


來自菲律賓的聰明同學~每次我有疑問,她都很樂意為我解惑



Jimmy最近說了一個比喻很有趣,他說不同產業就像是不同款的遊戲,裡頭說不同的語言和採用不同的遊戲規則,要在那個產業存活就要學習裡頭的語言和打怪方法。想想這學期的五門核心課程讓我受用最多的,大概就是商業界的基礎字彙和語言,從一開始和同學討論時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能說什麼,到如今可以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和看法,也算是有認真上課的成果吧。當然,比起許多本來就熟練這個世界語言的同學和專家們,我還只是從小班晉升到大班而已XD 下學期繼續努力學習,希望可以順利破關晉升~


商學院的外觀很氣派




商學院中唯一的一家餐廳spread,午餐時段生意特好


因為疫情關係,一張桌子只能坐兩個人,旁人還無法靠近XD


上課日常




我的台灣室友Ching,趁著報告當天有打扮,拉她到Utown (宿舍區)留念一下~


希望2022年開始都要有這張照片的氣勢和自信☝


尚無留言

  1. 嗨 學姐是我!
    學姐真的是我學習的對象~(望塵莫及
    你什麼時候要出書 哈哈哈
    (話說 我前陣子看了本有關韓文翻譯員的書,他裡面就是詳實紀錄申請、求學及就業過程,感覺學姐之後也可以出書了😍😍哈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